近日,有網友反映,此前他去爬惠山時發現,頭茅峰上開了家面館,但是面館的招牌卻壓在“頭茅峰”的石額上面,這位網友疑問,很多人都會來頭茅峰拍照打卡,面館的牌匾是否“喧賓奪主”?在這樣的老建筑中引入商鋪是否合適?
現場:“頭茅峰”被壓了
(資料圖片)
從網友提供的圖片可以看到:頭茅峰石額的上方有一塊朱紅色牌匾,上面寫著金色的“樓上樓面館”幾個字,字號要比“頭茅峰”大且顯眼。
面館招牌已撤下
8月1日,記者來到頭茅峰時,發現照片上的面館招牌已不見蹤影。一名正在喝茶的市民姜先生告訴記者,他7月底的時候帶孩子來過一次,當時這塊招牌還掛在上方。對于這個招牌,姜先生表示,對于他這樣的老顧客來說沒啥影響,倒是對不常來的人“不太友好”:“好不容易上來拍個照,帶個面館的打卡照回去。”現場,幾名市民均表示,面館壓在“頭茅峰”頂上確實不太好,“應該另外立個牌子”。
回應:將給游客更好體驗
惠山古鎮相關負責人:
在接到市民反映的問題后,立刻聯系了商家將店招撤下,以給市民游客一個良好的觀感體驗。后期會引導商家將店招設立在適當的位置,盡量保持景點原有的風景風貌。
頭茅峰頂的面館,最早只是一個小茶館,后來也是通過慎重的研究、公開的招租形式,成為早面與茶飲結合的業態,起到了配套服務的功能,為登山、早鍛煉的市民游客提供便民服務。
說起來
老建筑里開新店并不是新鮮事
走在惠山古鎮內,可以看到不少建筑外都圍擋起來,上面印著即將開業的商家名字,既有無錫傳統老字號飯店,也有火鍋、茶飲等新品牌,白墻黑瓦下嶄新的玻璃門是一種常見現象。
在小婁巷同樣如此,走過小婁巷的牌樓后,就能看到不少建筑的外墻上貼著建筑介紹的石刻,上面標注了該建筑位于小婁巷的位置,始建年代,原本的房屋結構等信息,但是推開門,卻是一家家飯店。
古鎮及古建筑的運營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包括維護、管理、宣傳等各個方面,從長遠的發展角度看,文化與商業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觀點:商業形態應與文化相契合
有業內人士接受采訪時提出,在進行商業開發時,要考慮商業形態與古鎮或歷史建筑的氣質相契合:“此前就有內陸的古鎮在商業開發時引入了烏篷船,后期又沒有維護好,最后烏篷船只能搬上岸,就很尷尬。”
惠山古鎮有著名的惠山祠堂群,對于老建筑的保護以及合理開發利用也是研究已久。以往,部分游客對于祠堂的概念認識是比較偏狹的,其實祠堂有很多的用途,除了崇宗祀祖外,平時族親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務時,也會使用這些祠堂作為活動之場所;有時為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會在祠堂內進行。對于小部分級別較低的文保單位建筑,在引入業態時,也以展示與祠堂相關的文化為主,并輔以休憇功能,比如有引入家風家訓館、百家姓掛件工藝品、重拾舊時光等:“目前正在引入的主要以非遺、手作類的業態為主,以文化特色凸顯固守古鎮文化本色。近期,古鎮內有一處即將開業的主理人店鋪就是以非遺竹編產品為主,展現當地特色。”
在公開招標時,會將業態羅列,標注鋪位的業態選擇范圍。由于古鎮在小吃類、飲品類、重餐飲類的業態已經趨于飽和,接下來更多會以文化類的業態去填補。惠山古鎮也在結合現有業態,推廣研學游活動,將原有的非遺業態,打造課程,推出泥人彩繪、竹編等體驗完即可帶走的紀念品,更符合消費者需求。
建議:引入時需做好保護工作
在引入商業時,應當提前考慮商家的經營是否會對建筑造成不好影響,如有的商家需要大面積裝修,可能對原有結構產生破壞的;有的需要用火的,就需要提前約定好用火場所、商家需承擔的義務等;商家的日常經營都應當在不破壞建筑的前提下進行,“這些都應當說在前面”。
目前惠山古鎮用于商業運營的建筑,主要以修復建設后的一般性建筑為主;對于具有原真性的各級別文保建筑,原則上不作商業用途考慮,即使有個別的使用情況,也是遵循按規報備、業態簡便、確保安全作為首要條件。對所有的落地商業,惠山古鎮在前期就會成立“一對一”的裝修監審小組,由相關負責人對商家的裝修效果圖進行審核監管,在后續除每天會進行現場巡檢外,并同時邀請第三方監理公司對工程的使用材質、裝飾與消防安全等進行監管,“古鎮非常重視如何更好地把古建筑和商業業態相融合,并由相對專業的工作人員組成了專班予以審研。”
(來源:江南晚報 編輯: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