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計劃在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中,面向外地務工人員和藍領工人打造一批“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標桿項目,以床位模式開展保障房供給,月租金以500-1000元為主,讓一線勞動者感知城市溫度。
將床位納入保障房租賃,關注低收入者的切實需要,這是城市包容性的體現。目前,上海已籌措約1.1萬張床位,其中形成供應約0.7萬張。對于廣大務工群體,這個供給數量還不多,在此背景下,準入機制的公平性將直接影響該公共政策的公平性。
那么,誰能入住保障房床位呢?
(相關資料圖)
“藍領公寓”發展的四個階段
首先,我們梳理了上海面向外地務工人員、藍領工人的宿舍型住房保障政策。它的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在過去的歷程中,保障房的準入門檻問題也有所體現。
第一個階段萌發于2002-2003年,以嘉定區馬陸鎮 “希望經濟城”開發區為代表,它開始建設了可容納3萬人的“民工公寓”。
永盛公寓 微信公眾號@租房上青客 資料圖
其中,第一個投入使用的是永盛公寓,采用 “政府搭臺、市場運作、社區化管理”的運作模式。2005年,投入使用僅1年,入住的轄區企業人員就達6000多人,入住率超過80%。
第二個階段是2008-2012年,工業鄉鎮、產業園區為本地務工者建設公寓形成了制度。但隨著原有村鎮工廠的搬遷或倒閉,服務性產業從城市中心擴散至近郊,這些公寓經歷了一次“升級”,反而讓農民工退回到群租市場。
一篇《新生代農民工居住調查:從民工公寓退回至群租》的文章提到了馬陸民工公寓的“變質”——引進專業的社會租賃公司,通過代理經租的方式,導致了將民工公寓轉型成為白領公寓,擠壓了低收入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空間。
除此之外,務工人員想要入住公寓還有一個隱藏門檻——必須要有“單位”。例如2008年建成的高東公寓,是上海浦東新區首個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區,為了解決周邊船廠(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工業園區的外來務工者、產業工人的居住問題。
但公寓很快由船廠專門包下,專供本廠工人。并且該公寓只有不到3000的床位,對于船廠的 2萬員工,已不算多。那么,不在這些大制造廠工作的、零散進入上海的外來務工者更沒有了機會。
第三個階段是2016-2021年,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和住房租賃企業通過新建、改建方式,發展了一些宿舍型、公寓型租賃住房。以安歆公寓為例,部分公寓甚至位于虹口和徐匯等中心城區。
但各地執行標準不統一,“商改租”“工改租”等非居住房屋改建為集中式租賃住房的項目,審批往往無法受理。這導致市場本身的準入門檻較高,增加了開業的成本。
并且,為追求入駐率的穩定和長期盈利,以安歆公寓為例,雖然面向個人開放租賃,但主要采取與大企業合作的形式。比如虹口區西江灣路760號的安歆公寓,導致實際的入住者是萬豪酒店、陶陶居餐飲、順豐、萬科物業等的員工。但好在公寓位于市中心地區,居住者不需要遠距離通勤。
第四個階段是2021年后,住建部和上海市先后發文,構建多層次租賃住房體系。其中,宿舍型和超小一室戶的公寓的供給對象偏好保安、市政等公司,可吸納外地務工人員。
這里構建兜底性質的宿舍,也可提升城市外來人口管理效率。它的更高一級是廉租房,個別地區甚至試水租售同權。這讓城市的“后來者”有了暫時定居的渠道。
待解決的問題
不過,“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供應規模還較為有限。如上所述,上海市目前已籌措約1.1萬張床位,其中形成供應約0.7萬張。
據《上海社會發展報告藍皮書2017》,彼時,上海15~34歲的新生代農民工突破500萬人,以此規模參考,現在的農民工人員應也以數百萬計,僅靠保障房的床位數量杯水車薪。
中建·幸孚+公寓 微博@中國建筑 資料圖
當下土地供給更多位于城郊,政府供給的宿舍型保障房更多在五大新城建設,例如首批揭牌的中建·幸孚+公寓便位于松江。
但許多務工者主要在中心城區開展家政護理和維修等工作,畢竟中心城區人口密集,且人口和住房的雙重老齡化最為嚴重,有許多需要服務的場景。這類服務需求時間靈活,因此居住在遠郊,這類工作人員生活并不便捷。他們更傾向于中心城區,哪怕居住條件較差的房屋。但中心城區里“簡陋但便宜”的居住空間,也隨著城市升級越來越少。
同時,保障房的配給依然偏好國企或合作的外包公司,即向B端傾斜,面向個人申請的門檻依然較高——雖然使用“一網通辦”可以注冊,但許多中老年以及低學歷群體,其實很難知曉該路徑。
另外,隨處可見的“零工經濟”從業者,因為沒有真正的“單位”,如果服務的平臺不愿意擔保,他們大概率被這個系統忽略。
失去或缺乏“單位”身份就只能自行解決問題,這些務工人員只能尋找城郊的城中村,或者城內的老破小,或者大戶型的群租來降低居住成本,只有部分對品質有追求的年輕人才會選擇長租公寓。
因此在未來的政策引導中,需要考慮如何降低保障房租賃門檻,讓一些中老年人和低學歷者能夠通過他們最熟悉的平臺找到路徑。讓準入門檻不受工作品類和就業模式的限制 ,方能打造真正更包容、分層次的保障房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