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學校在校園拉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之樂也,亦師者之幸也”的橫幅,引發了一番爭議。學校借用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名言,表達看重“英才”、追求教育理想的心情,為何會招來質疑?
先看看孟子為何會發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感概——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語出《孟子·盡心上》。原文為:“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有機會教育“英才”就能樂成那樣?這要結合孟子生活的時代來分析。在他生活的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攻伐不斷,人才是絕對重要的國家實力。所以,孟子還說,“賢者在位,能者在職……雖大國必畏之矣”。
但問題是,那個時候戰亂不休,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國家來說,生存都是第一要緊的事情,“仕進之途,唯辟田與勝敵而已”。可以說,正是因為人才選拔機制的單一化,人才上升渠道堵塞,導致“英才”難現,才使得孟子頗感人才的稀少與可貴,認為“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并發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樂”的感概。
今天談論“英才”,一定要認清這是一個不同于以往的時代。否則,很容易出現常識性的認知錯誤。
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盡管還有著傳統文化和身份認同的延續,但社會環境和人的觀念已經有了滄海桑田之變。今天,我們談論“英才”,必須看到時代的變化,否則,很容易出現常識性的認知錯誤。具體而言,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對自身所處的時代需要有四個方面認識——
1. 傳統社會的等級觀念消失了。今天的階層劃分、職業分工雖然遠比傳統社會復雜,但不再依據血統、出身等因素把人分為三六九等,“人人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而且有著法律的強制性保障。
2. 當今是注重人力資源的時代。人力資源理論是現代社會的產物。1954年,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對此進行了明確界定。他認為,人力資源擁有當前其他資源所沒有的素質,即“協調能力、融合能力、判斷力和想象力”,因此,人力資源是“一種特殊的資源”,必須經過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開發利用,并且給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毫無疑問,現代教育的重要功能,就在于開發人力資源,這不僅是國家和社會層面的開發,也是個人意義上的潛能開發。
3. 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接受教育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每個家庭的孩子都享有的權利。面對不同出身、不同資質的孩子,履行實施義務教育工作使命的學校沒有“挑選學生”的權力,否則就違背了教育工作者的職業倫理。當然,這也是違法之事。
4. 社會人才觀變得更加多元。無論是古代的察舉制、科舉制,還是現代考試選撥制度,都力圖改進人才選拔的方式。但更有效的人才選拔,一定是基于更加多元的人才標準。這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即一方面拓展人才成長通道,另一方面實施更為多元的教育評價,讓“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成為現實。
那些只盯著“好生源”、到處挖“好學生”的學校,是在追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之樂嗎?
孟老夫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感慨,深得后世教育者歡心。很多人因此覺得,能否享受教育之樂,關鍵要看教的是不是“英才”。甚至認為,學校只盯著“好生源”、到處挖“好學生”的做法有理可循,無可厚非。
但誰也不能否認,這樣的教育違背了義務教育的要求和教育公平的理念,在今天是落后的,在將來是要被淘汰的。
現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再也不能回避這樣的理念:真正的教育是“不拘一格育人才”,真正的教育之樂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最大發展。如果學校還是“以分數論英雄”,今天以及將來,還會有很多孩子像愛迪生、梅蘭芳小時候那樣,或被學校退學,或被老師“嫌棄”,令人心痛地被僵化、狹隘的“英才觀”排斥在“英才”行列之外。
其實,還有比教育“英才”更多的方面,能讓教師收獲“君子之樂”和“師者之幸”。
能夠教“天賦秉異”的學生確實是很多教師的由衷期望。這也不難理解,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得到學生的積極反饋,師生間默契互動,每次考試自己的學生都遙遙領先,那么確實會讓教師產生極大的職業成就感和滿足感。
不過,也有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師者之幸”遠不止于此。
蒲公英評論作者童文玲說,教師如果丟棄某些世俗甚至功利的看法,將學生的身心健康、快樂成長看作是值得欣慰和慶幸的事情,是不是更容易獲得“師者之幸”呢?教師的職業價值更多的體現在育人效果上。對于生源差的學校,能將學生送入高校自然是體現教師價值的良好方式,可讓他們成為人格獨立、具有良好品質的個體進入社會,不也是體現教師職業價值的絕好方式嗎?
蒲公英評論作者李興旺認為,真正的“君子之樂”、“師者之幸”,應該是充分感受到教育的快樂,讓每一個學生都記住他。要得到這樣的幸事,就必須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關心、愛護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讓每個學生都在不同稟賦的基礎上感受到教育的快樂并得到最大的發展。只以得到“英才”為“幸”的教師恐怕是得不到這樣的回報的。
結語
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時代,每個人都具備在某一個領域成為“英才”的可能性,而教育要做的就是給予他們充足的空氣、水分與陽光,將每一個“平凡普通”之人,教育培養為不同意義上的“英才”。如此,既是“學生之幸”,也是“師者之幸”。(中國教育報刊社蒲公英評論出品,編輯史亞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