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桂廟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羽潔 攝
深圳新聞網2023年7月24日訊(深圳特區報首席記者 戴曉蓉)前海灣,萬頃碧波之下,備受關注的深圳媽灣跨海隧道的建設正加速推進。記者近日來到這里采訪看到,繼右線隧道上個月實現貫通后,目前隧道內行車道板的建設也即將收尾,長達1800多米的三車道海底公路已初見雛形。這一深圳首條海底隧道建成后,連接南山港區的疏港貨運交通,聯通媽灣、赤灣片區與大鏟灣等片區的客運交通,實現客貨分離,完善前海外部的路網結構。
疏導城市交通、縮短出行距離,拓展城市空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隧道已日益成為連接深圳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條條隧道工程穿越山海,打通區域通連的瓶頸,串聯城市各大組團,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
內通外聯念好“山海經”
從1987年深圳首條隧道梧桐山隧道通車至今,深圳隧道工程建設已跨越30多年的歷程。尤其近十年來,隨著深圳產業經濟發展的需求,原特區內外一體化發展進程的加速,路網快速通聯成為“剛需”,深圳隧道建設進入集中增長期。記者從深圳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建成隧道155座,其中特長隧道6座、長隧道35座。
隧道的建設帶動突破了城市發展的瓶頸,推動城市交通與環境升級。交通規劃部門介紹,深圳地貌以濱海低山丘陵為主,城市空間拓展、跨組團交通出行、交通網絡構建面臨諸多困難,近年來,坪鹽通道、深鹽二通道、新彩通道等一批隧道建設,打通區域屏障,縮短了各組團之間交通出行時空距離;深圳土地資源緊缺,地面道路擴展空間有限,交通部門不斷創新“路下造路”模式,推動桂廟路等干線道路的地面與地下隧道同位疊層建設,消除了路網結構性瓶頸;此外,城市片區高品質再造需要空間,而包括濱海大道(深超總段)下沉隧道等在內的一批隧道工程將通過性交通功能轉移至地下,釋放出地面打造高品質城市空間,還地面空間于人。
“深圳隧道建設,背后是城市產業經濟發展以及城區一體化發展的需求。”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隧道是城市交通系統中的‘捷徑’。近年來,一批隧道的打通,實現了全市經濟要素的更高效流通、在更大空間內的優化配置,通過‘擠出效應’拉動原特區外不發達區域的經濟和產業發展,加快推動一體化進程。同時,更便捷的交通道路體系,也為當前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等新經濟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