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宿兵課題組近期揭示了高原人群血氧飽和度的未知表型模式,首次發現在高海拔地區生活的漢族人群,經過長期高海拔適應后,可以達到比高原藏族人群更高的血氧飽和度水平。相關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專業期刊《表型組學》上。
(資料圖片)
高原人群血氧飽和度的未知表型模式。 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在高原低氧的環境中,血氧飽和度是表征人體內可用氧的關鍵參數,也是評估個體適應高原環境最重要的生理指標之一。”論文第一作者、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和耀喜介紹,在平原地區,正常人的動脈血氧飽和度為97%—100%。當飽和度低于90%,則被認為是低氧血癥;高原地區氧分壓降低,人體攝入氧減少,血氧飽和度會明顯下降。
低血氧飽和度會帶來一系列的生理性低氧血癥,包括疲乏、無力、胸悶、頭暈、氣短和呼吸困難等不適癥狀,長時間持續低血氧飽和度還可能引發肺水腫和肺動脈高壓等高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以往關于高原人群血氧飽和度的表型模式存在較大爭議,多數研究認為世居高原的藏族人群比移居高原的漢族人群具有更高的血氧飽和度,由于缺乏生活在高原的平原人群數據,這一說法一直以來沒有得到嚴格的檢驗。”宿兵說。
為了揭示高原人群的血氧飽和度表型模式,宿兵等人與西藏大學醫學院崔超英教授,以及青海省高原醫學科學研究所吳天一院士團隊合作,系統比較了生活在海拔1120米至5020米的5929名藏族居民,與1034名在西藏生活一年以上的移居高原漢族居民的血液血氧飽和度水平。結果發現,在3000—4000米相同海拔的高原地區,漢族居民血氧飽和度反而顯著高于藏族居民,漢族居民的血氧飽和度均值為90.30%,藏族居民為88.67%。
那么高原漢族人群更高的血氧飽和度是否帶來了更好的高原生理表現呢?
為了檢測這一問題,研究人員使用協變量調整線性回歸模型,評估了血氧飽和度與血紅蛋白濃度和肺動脈壓之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不管是高原藏族還是漢族,血紅蛋白濃度和肺動脈壓與血氧飽和度均呈負相關,也就是說更低的血紅蛋白濃度和肺動脈壓,與更高的血氧飽和度相關。然而他們還發現,在海拔3660米的拉薩,漢族居民的慢性高原病患病率又明顯高于藏族居民,包括紅細胞增多癥和高原肺動脈高壓,提示高原漢族人群較高的血氧飽和度很可能是通過生理代償來維持的。
“此項研究,首次發現在高海拔地區生活的漢族人群通過長期的高海拔適應后,可以達到比高原藏族人群更高的血氧飽和度水平。”宿兵說,這一發現,也產生了三個重要推論。
首先,盡管移居高原的平原人群可以達到較高的血氧飽和度水平(≥90%),但往往伴隨著較高的慢性高原病發病率,因此僅用血氧飽和度單個指標,不能很好地評價人群在高原的生理狀態。
其次,盡管藏族人群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最適應高原的人群,但就血氧飽和度而言,藏族人群的適應可能仍然是“次優”的,他們可能仍處于自然選擇作用的過程中。
再次,盡管有報道稱,安第斯高原人群在高原地區生活了約1.1萬年,但從血氧飽和度和血紅蛋白濃度等指標來看,他們的表現與長期高海拔適應的高原漢族人群更相似,而不是高原藏族典型的遺傳適應模式。
(責任編輯:范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