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戰敗以后退回永安。劉備年事已高,又連遭挫折,備受打擊,因此一病不起。劉備自知時日無多,此時蜀漢外有曹魏、東吳兩個強敵,自身又因為幾次敗仗損失慘重,還時有叛亂發生,可謂內憂外患。而太子劉禪年紀還小,顯然無法應付如此復雜的局面,必須找可靠的人托孤輔政,才能度過危機。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召丞相諸葛亮來到永安,托孤于他,并任命此前就在永安的尚書令李嚴為中都護,管理內外軍事,擔任諸葛亮的副手。先主病篤,讬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資料圖)
劉備的遺命中,李嚴雖然是“統內外軍事”,但是卻被留在了永安。永安是蜀漢東面的門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然而再重要,永安也只是一個邊境重鎮而已。而蜀漢的政治中心在成都,李嚴留在了永安,就無法對朝政發揮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勢必逐步邊緣化。
而且李嚴留在永安以后,因為地理位置所限,對于其他地區的蜀軍實際也無法進行管理。最后就造成了他真正能統轄的,也就是永安一帶的駐軍而已。像諸葛亮后來征南蠻、北伐,都根本沒有通過李嚴,而是自己調動部隊,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李嚴被任命為中都護的同時,劉備還任命趙云為中護軍。中都護和中護軍的職責有一定的重疊,這么一來也無形中降低了李嚴的權力。
所以在蜀漢后期,朝中重臣大多是諸葛亮提拔,完全控制了朝堂,李嚴幾乎沒發揮什么作用。最后李嚴更是因為工作失誤,直接被諸葛亮免職。而劉備在做出這個決定時,雖然不能預見到李嚴最后被免職,但是肯定可以預想到他被邊緣化。所以很明顯,從一開始劉備真正托孤的對象,其實是諸葛亮。至于李嚴的真正作用,一個可能是用來制約諸葛亮。
政治是殘酷的,劉備盡管和諸葛亮相知多年,也相信諸葛亮的為人。但是在主君幼小的情況下,他還是要采用一定的手段避免權力過于集中。李嚴率軍在外,又有統內外軍事的權力,可以有效的制約諸葛亮。
而李嚴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步被邊緣化這個也不是問題,因為隨著劉禪年紀漸長,那么對朝堂也有了一定的控制力,此時李嚴的作用就會下降,并不那么重要了。
此外劉備任命李嚴輔政,也有安撫東州系士人的用意在內。蜀漢集團內部主要有跟隨劉備起家的元老、在荊州招攬荊州士人和奪取益州以后的歸順的益州士人三大派系,其中益州系又分跟隨劉焉入益州的東州系和益州本土系兩派。
劉備奪取益州,靠的是元老系和荊州系。但是元老系是他早年在各地招攬的人才,到劉備臨終前不少人也已經去世,人才凋零。荊州系是蜀漢集團的中堅力量,但是在失去荊州以后也沒了補充來源。
而東漢以后地方豪族勢力很強,作為一個外來政權,劉備對益州本土系一直是控制使用。相比之下,和劉備一樣是外來戶的東州系就是可以借重的力量了。而李嚴是東州系的重要人物之一,任命他為托孤大臣,自然也有幾分拉攏東州系的意思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