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鹵煮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養樂多
(資料圖片)
近期 中藥 版塊吸睛無數。
素有“藥中茅臺”之稱的中藥貴族片仔癀(600436)近日公告稱因成本上漲等原因,片仔癀錠劑的國內市場零售價格將從590元/粒上調到 760元/粒 ,供應價格相應上調約170元/粒;海外市場供應價格相應上調約35美元/粒。
這已經是片仔癀近20年來的第 18次 漲價了,從2003年的115元/粒到現如今的760元/粒,漲幅高達561%。無獨有偶,另一家中藥老字號同仁堂(600085)品牌的 安宮牛黃丸 也有消息稱在醞釀漲價。其實想想也正常,同樣身負神藥之名,我安宮牛黃丸自然是不能落后的。
像這樣極具品牌價值的中藥產品漲價對相關公司業績可能帶來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其實完全不必討論,反正A股直接以一個把片仔癀開盤頂到 一字板 的動作道出了資本的答案。
話說中藥的 新周期 這就算來了嗎?
一、一季度業績亮眼
中藥題材我們以前也聊到過,在醫保控費力度加強,臨床用藥愈加規范,尤其是中藥 評審制度 收緊之后,整個中藥行業近10年都處于低速增長甚至萎縮的狀態。以往的大單品中藥注射劑類在安全性飽受詬病,縮量明顯,行業新品也一直在比較 停滯 的狀態。
近期隨著各家上市公司2022年年報和2023年一季報的披露,我們看到這個局面終于迎來了 扭轉 ,中藥行業在很多方面倒成了生物醫藥板塊里表現最好的賽道。58家中藥企業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太極集團(600129)、吉林敖東(000623)等13家中藥企業的增長幅度更是超100%。行業綜合來看,2023Q1營收、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高達14.3%和31.8%,大幅 跑贏 了其他醫藥子行業。
2020-23Q1醫藥各細分版塊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速(%) 來源:浙商證券研究所
當然,中藥近期的亮眼表現還是離不開疫情因素。已上市的常用中藥品種以心腦血管用藥為主,疫情防控措施徹底轉向后很多康復后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 心腦血管 用藥需求大幅增長,助推了相關公司的業績上揚。比如達仁堂(600329)手握速效救心丸這個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品種,其2022年營收和凈利增長都在十幾個點,今年一季度更是凈利同比 翻倍 。
二、量價雙因素篤定未來?
疫情因素總會過去,我們倒也可以為中藥行業尋找一些支撐中長期邏輯的因素。
近年來,尤其是疫情后,提高中醫藥在公共衛生事業中的地位已成了醫藥產業的重要風向標。筆者挑一個典型政策和各位讀者分享,2022年浙江省出臺了一個實施意見,要求各地全面實行中醫醫療機構 中治率 與醫保支付掛鉤的正向激勵機制。什么叫“中治率”呢?顧名思義,就是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和中藥收入之和占住院醫療收入的比例,有點藥占比的意思。這說明對中醫藥的扶持已遠遠超越大聲呼吁和制度設計階段,在實際執行層面也有了可以 定量考核 的依據。
種種因素影響下,中醫院在醫療機構中的占比也有了一定提高。
2003-2021年醫療機構中醫院數量變化情況 來源:衛健委,浙商證券研究所
除了醫療機構數量的增長之外,支撐中藥“量”的還有另外一條重要邏輯,那就是 基藥目錄 的變化。在2018年版更新的基藥目錄里雖然中成藥比例變化不大,但因為擴容幅度較大,仍然有不少中成藥品種躋身其中,并且在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中有所體現。2022年大概率會再更新一版基藥目錄,由于中成藥行業已較2018年發生較大變化,預計中成藥占比有望在新版基藥目錄進一步擴大。尤其是 兒童用中藥 和部分臨床數據扎實的中藥獨家品種,可能會借著進入基藥目錄的機會實現明顯放量。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數量 來源:國家衛健委,東北證券
說完量的邏輯,再來說說價。
影響價格因素的無疑主要就是國談和集采了。我們此前提到過,中藥無論是在國談還是集采中,降價幅度和西藥相比都是相對 溫和 的,2020年醫保價格平均降幅僅37%。
從 PPI指數 上能更直觀的體現出來,2014-2022年中成藥生產的PPI指數相對最穩定,而化藥、生物藥等其他版塊的PPI指數均出現較大幅度的調整。
綜合來看,中藥的價是相對穩定的,而量又前景可觀。
醫藥相關子產業PPI變化 來源:國家統計局,浙商證券研究所
三、估值水平或已透支,重點在業績確定性
那么是不是中藥企業都能 雞犬升天 呢?筆者認為也不盡然。
最近 中特估 的疾風勁吹,中藥領域看起來天然就是中特估在醫藥行業的承接者。莫非除了經營規模本身的擴張之外,估值水平的提升也是中藥行業值得期待的方面?
先冷靜冷靜,其實要是從市盈率水平來看,中藥和整個 醫藥生物 板塊的偏離程度已經越來越低。很多中藥企業近期屢創股價新高,中證中藥指數近一年漲幅 40% 。毫不夸張地說,當前市場對于中藥板塊已經有了充分認知。所以筆者認為即使中藥企業的估值水平再往上走走,也不會是整體的系統性的,更可能在業績面更具備 確定性 的部分公司身上兌現。
中藥和醫藥生物板塊估值水平走勢 來源:華安證券研究所
那么哪些是業績面更具確定性的公司?
這次漲價風波其實已經點出來了,那就是具備 消費屬性 的中藥企業。消費屬性有兩條路,一是 大健康化 ,這我們在《中藥治新冠再上熱搜!中藥版塊要打翻身仗了嗎?》一文中有所著墨,這次不多贅述了;二就是 精品化 ,筑起難以跨越的護城河,比如片仔癀、同仁堂以及東阿阿膠(000423)這樣的公司。
品牌中藥由于往往身負保密配方,使用天然名貴中藥材原料,所以療效和價值更受認可。和一般中藥相比議價能力很強,需求端也更多地從單純地用藥治療轉向送禮甚至 保值投機 。這在國談、集采加速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因為即使中藥雖然受影響相對較小,但醫保控費是個大趨勢,以后怎樣誰也說不好。只有把產品做成高端品牌,占據院外 自主消費 市場,那才能把量價齊升的邏輯講通,真正擺脫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的影響。
四、機會或許藏在少人問津的地方
當然了,我們也可以再把思路開闊開闊,畢竟市場熱度較高的中藥企業普遍估值已然 不低 。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琢磨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神藥”的賣點在哪兒? 稀缺性 體現在哪兒?
前文已經提到了,一大塊噱頭其實是在 原料 上。以安宮牛黃丸主要用的麝香和牛黃這兩味明星中藥材為例,人工培育技術還是有很大局限,市場上認準的還是用天然原料的品牌中藥。而天然高質量原料的產能總是有限的,所以價格也在中藥產業提速這個大背景下屢創新高。2023年5月天然牛黃的價格為800元/g,較2021年1月價格上漲 86% ;2023年4月,天然麝香價格為450元/g,價格較2021年1月上漲18%。
天然牛黃價格(元/kg) 來源:中藥材天地網,浙商證券研究所
而深耕上游的中藥產業鏈企業,比如主營靈芝和鐵皮楓斗的壽仙谷(603896)和東北地區中藥材整合龍頭珍寶島(603567)業績也是穩定向好,同時估值水平又相對 合理 ,或許在中藥新周期里更具價值一些。
中藥行業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不知不覺地,相關公司甚至已經從長期低估一路走到了價格 不菲 的位置。即使業績的擴張有些邏輯支撐,但能否走好量又穩住價,這才是維持估值水平 不墜 的關鍵。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