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封面新聞
7月26日,大眾集團發布消息稱,大眾汽車與小鵬汽車達成戰略合作,并以每ADS15美元的價格收購小鵬汽車約4.99%的股權,向小鵬增資約7億美元。
(資料圖)
本次合作中,大眾汽車品牌與小鵬汽車達成技術框架協議,將面向中國的中型車市場,共同開發兩款大眾汽車品牌的電動車型。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款專屬于中國市場的新車計劃于2026年走向市場,將與基于MEB平臺的大眾車型形成補充組合。換句話說,這兩款車型并非采用大眾標志的MEB平臺,而極大可能基于小鵬汽車研發的架構平臺所打造。
據業內人士分析,這事說白了,就是大眾給小鵬“輸血”7億美元,借小鵬的技術平臺研發兩款大眾的新車。其實隨著中國新能源和智能化技術的不斷進步,跨國車企使用中國品牌的技術架構造車,已經逐漸成為新常態,比如沃爾沃、smart等部分車型采用吉利研發的SEA浩瀚架構,但造車新勢力對跨國車企的反向技術輸出還不多見。正因為此,26日消息發布后,小鵬汽車股價迎來暴漲,美股盤中股價一度漲超40%,創一年來新高。
業內人士認為,大眾汽車與小鵬汽車此次合作實現了雙贏,大眾汽車可以進一步提升智能座艙和高階智駕的能力,而對目前銷量下滑的小鵬而言,也獲得了一筆雪中送炭的“救命錢”。不過,也有聲音認為,對大多數連年虧損的新勢力而言,面對市場競爭壓力,其資金鏈相對薄弱,抗風險能力低,未來不免成為一些財大氣粗的傳統車企通過“資本換技術”的路徑而被并購、收割。
對大多數人而言,“蔚小理”這三個字似乎就是造車新勢力的代名詞,的確,此前在新能源車市中,蔚來、小鵬和理想汽車曾經是銷量霸榜的三大巨頭。然而,從近期以來的銷量數據可以看出,新勢力整體排名變化較大,傳統三巨頭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
2022 年,蔚來、小鵬和理想三家的交付量分別為 12.2 萬,12 萬,13.3 萬輛,還彼此間不分伯仲。但2023年截止到目前,理想在銷量上已經超過了蔚來和小鵬的總和。今年上半年,蔚來共交付新車54561臺,與今年25萬輛的銷量目標對比,半年完成率僅為21.8%,而小鵬汽車上半年交付4.14萬輛,同比下跌39.93%。
面對不利的市場形勢,如何先活下來?找到“金主”靠山,顯然是維持生存的核心要務。
6月20日,蔚來宣布與阿聯酋投資機構CYVN Holdings簽訂股份認購協議。根據協議,CYVN Holdings將通過定向增發新股和老股轉讓的方式向蔚來進行總計約11億美元的戰略投資。
同樣在6月,中阿合作論壇舉辦期間,沙特投資部與高合汽車母公司華人運通簽署了一項價值約56億美元的協議,將建立一家從事汽車研發、制造和銷售的合資企業。
能搞到錢的,說明自身實力至少還能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那些沒搞到錢的,可能就成為歷史了,比如最近鬧得一地雞毛的威馬汽車,也曾經是風光無限的新勢力頭部車企,如今境遇卻令人唏噓。
造車不僅是一件極其燒錢的事業,也是個極其復雜的工業制造產業。而經驗和錢,恰好是橫亙在新勢力面前的兩座大山,如何克服?堅持在某一個領域做到拔尖,堅持長期主義,或許能像小鵬一樣,贏得一線生機。
封面新聞記者 劉念 實習生 李佩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