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暑假期間,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基于教育技術學、數字媒體、科學教育等專業的優勢,充分發揮“科技+教育”特色,組建智遠同心實踐隊。其中智遠同心實踐隊科技館分隊與湖北省科學技術館展開合作,開展了為期兩周的“科技+”科學教育項目。
據了解,該教育項目旨在更好地服務全省兒童,助力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同時進一步推進館校合作,探索科技館課程開發新路徑。人工智能教育學部智遠同心實踐隊科技館分隊打造了“圖形化編程+科普”“實驗+科普”“機器人+科普”系列精品課程,并于湖北省科技館機智屋、山水野趣吧開展了這些教育課程。在實踐過程中,實踐隊不斷搜集學生、家長和科技館老師對于課程開展的評價和建議,對課程進行多次迭代完善,探索“科技+”與科技館展教活動的深入融合新道路。
在項目前期準備中,實踐隊與科技館進行了多次溝通,核對科技館相關特色展廳的細節,確認學生的學習水平、課程難度和預期目標。在此基礎上,隊員們充分考慮科技館特色和本專業優勢,基于科技館特色展廳設計了污水系列“實驗+科普”課程,基于科技館提供的中鳴捍衛小威奇套裝設計了下雨神器雨刮器“機器人+科普”課程,基于“mind+”和科技館科普特色設計了“圖形化編程+科普”課程,力求能夠結合科技館特色,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了保證課程質量,科技館多次組內磨課,并于科技館展開試課,在科技館老師黃瑜君的指導下,修改完善課程。黃瑜君表示對實踐隊的課程非常期待。
實踐過程中,實踐隊首先開展了污水系列課程,教授了過濾、沉淀和吸附等污水處理技術。根據9—15歲學生的特點,隊員們在講授污水處理技術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更注重學生們動手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科學意識的樹立和小組合作觀念的形成。隊員們用小組合作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合作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原理,推導實驗結論,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實踐隊開展了圖形化編程系列課程和機器人拼搭課程,教授了食物鏈、四邊形的外角和、節約用水、雨刮器等內容。隊員們充分考慮9—15歲學生好奇心強的特性,采用游戲化的教學模式,鼓勵同學們動手編程、自主拼搭,實現“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
科技館分隊隊長陳琦帆認為,教育項目探索了館校合作課程開發新模式,充分調動館校雙方的資源,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隊員們在實踐中收獲了教學技能的增長,為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貢獻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