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何璽 排版 | 葉媛
5月,理想汽車銷量創下新高,以大漲近1.5倍的亮眼業績,成為造車新勢力陣營中最“有勢力”的那一個。
(資料圖)
理想離年營收千億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01
越賣越好的理想汽車
6月1日到3日,在新能源市場日趨白熱化的競爭氛圍下,多家車企迫不及待地公布了自家的5月份銷量。數據顯示,本月新能源汽車銷售總體情況,并沒有如此前許多人分析的那樣,在補貼政策退朝以及市場飽和度增加的情況下出現萎縮,反而呈現出加速上升的良好態勢。包括比亞迪、長城、廣汽集團在內的傳統車企,紛紛在新能源車型銷售上取得突破。哪吒、零跑、問界等“后起之秀”也同樣表現不俗。而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視作“造車新勢力”代表的理想、蔚來、小鵬這三大品牌,卻在市場業績上出現了耐人尋味的變化。
5月,理想汽車共交付新車28,277輛,同比增長146%。這種增長趨勢實際上延續了2023年開年以來的曲線方向—迄今為止,理想汽車已經連續三個月交付超2萬輛,創造了令同行振奮的新紀錄。總的來看,截止到2023年5月31日,理想汽車歷史累計交付量已經達到363,876輛。與此同時,曾經并肩“霸屏”的蔚來、小鵬就情況不太樂觀了。5月份呢,蔚來汽車共交付新車6155臺,同、環比分別下降12.4%、7.5%。小鵬汽車則交付7千多臺,情況不容樂觀。在鮮明對照之下,理想顯然已經成為比其余兩家更有“代表”資格的新勢力品牌。
這樣的成績,顯然令理想汽車團隊上下都感到滿意。回顧今年初,理想一開始就定下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在一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理想汽車CEO李想更是為第二季度制定了銷量破8萬臺的銷量目標。此前,考慮到理想數年來月度交付量基本徘徊在數千至2萬臺左右間的狀態,行業和資本市場對這個業績目標普遍不太看好,質疑企業是否有能力兌現李想立下的Flag,然而5月份的銷售數據公布后,市場對理想的發展前景的評價明顯更趨樂觀,而李想本人也在社交媒體上用更詳細的數據,展示了其對今年余下時間,業績“更上層樓”的信心。
5月30日,在理想汽車月度銷量數據正式發布之前,李想在微博上發文透露,5月份“無論是訂單量還是交付量,連續三周1000輛/天已經站穩”。這等于是提前宣告,理想已經距離月度銷量達3萬臺的“小目標”相當接近了。這樣的話,算上4月份超過2.5萬臺的數據,2023年第二季度理想已經完成了近5.4萬臺的總銷量。如果“1000輛/天”的銷售態勢能夠繼續保持,那么6月份破3萬臺、整個第二季度超8萬臺的目標,已近在咫尺。
02
理想汽車離年營收千億的目標更近了
事實上理想汽車所立的Flag,還要追溯到去年底。2022年底,在理想汽車Q3財報發布后不久,CEO李想就在媒體會上放出豪言,表示理想汽車2023年的目標是繼續圍繞‘創造移動的家、創造幸福的家’這一品牌使命,把公司的營收規模做到“千億收入規模”。此番言論一出就受到廣泛關注,而眾多媒體和行業大V也為他算了一筆賬:按照千億營收額來算,理想汽車2023年的銷量必須實現120%以上的同比增長才行,也就是說作為新銷售主力的L系列車型,綜合年度銷量要做到25萬輛左右。
這個增長目標,在當時已經被評價為“大膽”,甚至受到部分輿論的質疑。而按照李想在一季度末提出的最新增長目標,理想2023年的銷售總目標,已經在事實上被提升至30萬輛左右的水平,更是顯得“野心勃勃”!然而讓理想團隊振奮的是,得益于公司在整個2022年中的出色表現,理想汽車在整個新能源產業均面臨疫情沖擊等不利因素的大背景下,克服了車型換代等障礙,用過硬的銷售數據為人們描繪了一條令人印象深刻的上升曲線。盡管在年中曾經歷了一段“青黃不接”,但很快就在Q3末、Q4初實現了業績的再度向上攀升。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理想汽車歷史累計交付量達到257334輛。到2023年一季度,理想不但延續了上一年的增長勢頭,而且還實現了高達65%的同比增長,也為2023年全年實現“千億營收”大目標開了個好頭。
從具體數據來看,從2023年1月到5月份,理想汽車已經實現的交付量已經超過10.6萬輛,達到歷史最佳水平。在接下來半年多時間里,按照5月份已經達到的單日交付1000臺來推算,理想汽車今年總銷量保底可達25萬臺,向超越30萬臺的更高目標邁進,難度也不會太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度對理想交付量產生制約作用的產業鏈因素,也在持續改善。李想曾表示,隨著產業成熟度的逐步提升和上下游供給情況的逐步改善,理想對2023年的零部件供應信心十足。再加上公司正在推進的供應戰略感知與規劃、風險管理及成本管理工作,理想完全有能力應對各種潛在的供應挑戰與風險,穩步實現預定的銷量目標。
總體來說,2023年以來公司銷售情況的節節攀升,已經讓那個一度看來遙遠的目標變得觸手可及。正如理想李想在多個場合強調的那樣,“5月理想汽車的營業收入(含增值稅)超過了100億元”,這是公司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百億級的月收入,也為2023年突破1000億元的營業收入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03
奔向千億的理想汽車值得所有汽車廠商學習
回頭看,幾年來理想從新勢力陣營中“齊頭并進”的成員,到如今脫穎而出獲得一枝獨秀的地位,其上升變化絕非偶然。理想的成功來自于深刻的用戶洞察、準確地產品定位,以及在組織架構和流程變革上的決心。不少人記得,僅僅在一兩年前,理想選擇的增程式混動技術路徑,還在遭受來自產學研、甚至部分車主的批評和質疑,然而理想對自己的用戶洞察信心十足,認定了增程式技術是解決用戶里程焦慮的關鍵;在產品定位上,理想在設計ONE的接替車型時,果斷確立了如今的“套娃”路線,以L9服務于購車預算40萬元以上的用戶,用L8針對購車預算在30萬~40萬元的家庭用戶。再輔以L7服務年齡較低的三口之家或準三口之家,形成了與市場需求之間精準匹配的產品矩陣。
尤值得一提的是,面對2023年新能源市場新的變局,理想并沒有沉浸在成功中而失去前進動力,而是用一系列及時的組織架構與流程變革,為下一步向純電車型賽道的高速切入做準備。為了給純電產品鋪平道路,理想近幾個原來還進行了一輪重大組織架構調整,宣布出身華為系的營銷專家鄒良軍加入理想汽車,擔任銷售與服務高級副總裁職位,負責銷售服務群組,管理銷售、交付、售后、充電網絡。這一輪調整后,理想不但財務流程、銷售流程、生產體系變得更加高效有條理,而且在營銷精英豐富的鄒良軍接手一線市場工作后,李想本人還得以從零售、服務、交付等一線業務中抽身,更加專注于對產品的投入,更有利于純電產品矩陣的品質、技術水平提升。有混動產品雄厚的積累,又有純電車型面向未來的新動力,理想這架高速跑車,已經隆隆發動,向千億營銷目標飛奔而去。
如今的理想汽車品牌,正在擺脫過去“新勢力”的固有形象,大有向整個汽車行業的領先陣營發起沖擊之勢。為何理想汽車能達成如此勢能?這說明理想對市場,用戶的洞察是準確的,他的產品定位,供應鏈建設是成功的;他的組織架構調整,流程變革是卓越有效的。
雖然理想汽車與比亞迪、廣汽等超級大廠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他對市場、用戶的洞察,產品的定位等,仍然值得學習。特別對各新勢力來說,理想對組織架構的調整,流程變革更是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