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從協議到協力:復元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檢驗自然生態環境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構建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環境。
在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也進入了繁衍尾期。廣袤的濕地上,大批新生小麋鹿跟隨著母鹿,逐步融入鹿群,一派生機盎然景象。據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小麋鹿出生三個月后,就可開始自主覓食。
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辦公室主任 劉彬:“我們這個麋鹿是產仔的尾期,它一般是從三月份開始到六月份結束,在這個期間,我們監測到產仔的數量與去年相比基本持平。”
目前,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麋鹿種群數量已突破7000頭,是世界上麋鹿種群數量最多的保護區。為了更好的開展麋鹿行為活動觀察和聯合研究,當地與麋鹿研究專家科研機構開展聯合立項,創新研發“生態友好型”麋鹿警示裝置,打造共生保護設施科技項目。
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辦公室主任 劉彬:“我們采取了這些措施以后,會期待著人和鹿能夠在我們江蘇沿海相對來說比較發達的一些區域,能夠達到一個共生的目的,人與自然,人與動物,能夠達到一個和諧共生的畫面。”
走進鹽城大縱湖國家濕地公園,仿佛進入了一個天然的氧吧,各類花草樹木錯落有致、生機盎然,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清香。乘船進入蘆蕩迷宮,耳邊不時傳來鳥兒歡快的叫聲,湖面上三五成群的水鳥在這里嬉水、棲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場景隨處可見。據了解,鹽城大縱湖國家濕地公園通過改善水質、廣植樹木等措施,讓生態環境得到大大改善,逐步形成了水、鳥、魚共存的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再現了“百萬水鳥飛平湖”的壯麗景觀。
鹽城大縱湖國家濕地公園總經理助理羅林珍:“我們加大對大縱湖濕地和周邊環境進行保護修復和整治,目前,景區內我們了解到的鳥類種類大約有130多種,包括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琵鷺、黑翅鳶等,我們現在已經全面恢復和重建大縱湖濕地植被和濕地景觀,真正展示了‘蘇北第一湖’的濕地風光。”
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關鍵補給區,東臺條子泥濕地擁有全球最大的粉沙質潮間帶,底棲生物十分豐富,被譽為鳥類的“天然大食堂”。今年5月份最近的一次鳥調發現,我國第一個濱海類濕地世界自然遺產、被譽為“候鳥天堂”的東臺條子泥濕地,鳥類“大家族”又添了兩個新成員,常年來此棲息、覓食的鳥類種數達到412種。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教授賈亦飛:“食物決定了鳥類數量的多少,所以條子泥底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的豐富,也直接反映到了我們鸻鷸類也就是以它為食的這種鳥類的種類和數量非常的豐富,這個是一個非常直接的關系。”
廣袤的黃海灘涂,浩瀚的藍色海洋,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諸多生物在此棲息繁衍。目前,鹽城已記錄鳥類23目71科215屬436種,約占全國鳥類種數的三分之一;遺產地擁有水鳥共計178種,占全國水鳥總物種數的60.14%,已記錄的珍稀瀕危鳥類共計117種,其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受威脅”鳥類37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09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