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本報記者 趙修彬
在鶴崗市寶泉嶺農墾地區,金黃的稻田一望無際,無人機與大型拖拉機正在田間高效作業。這片土地是黑龍江現代農業的縮影,記者此行正是為了探尋金融支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且更需要思考的是,金融如何從“保障后盾”轉向“發展引擎”,真正成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動力。
站在墾區的稻田旁,望著農民們忙碌的背影,一個問題浮現在記者腦海:金融支持農業在近幾年發生了何種轉變?這變化的痕跡,就埋在這片土地的一犁一溝之中。過去,農民“靠天吃飯”,貸款難、風險大;如今,金融資源正以前瞻性的姿態,注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智能農機升級與風險防控體系,形成“錢等糧、險護農、服務到田間”的新格局。這種轉變,不僅是服務內容的豐富,還是金融理念的深刻轉型,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嵌入,從單點輸血到系統賦能。
在鶴崗市糧食加工區,現代化生產線正高速運轉。記者感受到,金融服務已全面滲透從育種研發、倉儲物流,到加工增值、品牌培育的每一個環節,推動產業鏈各節點協同升級。這種系統性的金融布局,不僅增強了農業的穩定性,還顯著提升了全產業鏈的規模化運營效率。
走進綏濱縣大鵝養殖基地,成群的白鵝在寬闊的場地上悠閑覓食,飼料區堆放的烘干玉米與紫花苜蓿飄散著自然清香。這里的大鵝,不僅是農戶的“致富禽”,還是縣域特色產業的一張亮麗名片。建設銀行因地制宜,創新推出“大鵝貸”,及時為養殖戶提供資金支持;配套的大鵝保險同步跟進,形成“資金+保險”雙重保障體系。銀保協同,既解決了前期投入的融資難題,又兜住了后期養殖的風險底線,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活水。一位養殖戶向記者展示成果時感慨:“有了貸款買鵝苗,有了保險托底,咱們只管甩開膀子干!”金融之力,不僅點燃了產業希望,還在農民心中筑起了遮風擋雨的信心之壩,助推農業從小散弱走向規模化、標準化。
數據是最直觀的印證。截至8月末,鶴崗市涉農貸款余額533.69億元,較年初增長1.6%;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104.59億元,較年初增長51.34%。2025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52.5萬畝,超出省級任務4萬畝,預計總產量將突破67億斤。值得注意的是,貸款結構也在優化,農地貸款、農機貸、完全成本保險等產品,正推動農業從“種得好”向“賣得好”“防得好”全面升級。
這一切的背后,是監管引導與機構創新的合力。鶴崗金融監管分局推動“整村授信”、財務輔導、科技賦能,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銀行保險機構則從“唯抵押”轉向“看產業、看數據、看前景”,真正把服務做到了農民心坎上。
回望這片黑土地,記者感到,金融已不再是農業的“外來助力”,而是深深植根于土地、融入產業肌理的“內生力量”。它讓風險可擔、未來可期,讓農民安心、讓農業有了底氣,這或許正是鄉村振興路上,最堅實而溫暖的金融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