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普益標準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已攀升至31.6萬億元,較9月份環比增長0.36萬億元。
同時,《證券日報》記者走訪發現,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攀升至10%以上。具體來看,近期年化收益率突破10%的產品,集中在混合型、“固收+”等凈值型產品類別,發行主體涵蓋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頭部理財子公司。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理財市場近期呈現規模與收益同步上升的態勢,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共同推動:首先,存款利率持續下行促使居民資金從儲蓄向理財轉移;其次,理財子公司作為市場主力,通過“固收+”策略配置部分權益資產,有效把握了股市階段性機會,而信用債市場的結構性行情與量化策略的應用,進一步助推了收益提升;此外,在利率下行和匯率波動的背景下,企業理財需求持續釋放,為市場規模擴張提供了額外動力。
對于四季度銀行理財規模走勢,業內專家普遍持樂觀預期。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低利率環境與貨幣政策穩健寬松的背景下,“存款搬家”趨勢預計持續,將為理財規模增長提供有力支撐,市場規模有望維持穩步增長。不過,廣譜利率下行會收窄票息收入空間,且監管趨嚴限制了部分傳統穩估值手段,可能導致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加大,長期收益中樞呈現緩步下移態勢,市場或將呈現“規模增、收益緩”的特征。
薛洪言表示,四季度銀行理財市場發展將呈現兩大鮮明特征:規模方面,擴張節奏預計“穩中有緩”,短期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仍具增長動力,但長期受低利率環境和資管行業競爭加劇影響,增速可能逐步放緩;收益方面,整體收益率中樞面臨明顯下行壓力,結構性分化將更加突出,純固收產品收益受市場利率制約顯著,“固收+”產品通過多元配置有望實現收益適度增強。
為實現規模擴張與收益穩健的平衡,明明認為,理財子公司需從兩方面發力:資產配置上,鞏固固收資產“壓艙石”作用,同時提升多元化水平,加強多資產、多策略運用以獲取長期穩定回報;產品設計上,注重精細化與客戶適配性,為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提供差異化選擇。此外,加強投資者教育和陪伴,幫助其理性看待收益波動、建立合理預期,對行業長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理財子公司應重點推進四方面工作:其一,基于自身實際以及機制優勢,加快推進投研體系的升級,特別是面向更大范圍的市場和更加多元化的資產,提升投研能力。其二,基于投研能力升級,穩妥推進產品創新能力提升。其三,隨著AI+行動計劃的實施,穩妥推進數字化運營與管理能力。其四,繼續強化全方位風險防控與管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