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7月1日電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人類就無法生存。地面上的人需要水,遠在中國空間站的航天員們也需要水。但是,由于路途遙遠,費用高昂,空間站的水供應是人類向更深更遠的太空探索需要解決的首要難題。
"目前,我國載人航天環控生保系統已實現由"補給式"向"再生式"根本轉換, 從空間站建成到目前,已經再生了約6噸水,這基本相當于為國家節省了與6噸黃金等值的經費,"中國首批航天員兼教練員、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原副主任李慶龍在做客喀斯瑪"喀咖講堂"直播間期間告訴本報記者。
(資料圖片)
6月29日,中國首批航天員兼教練員、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原副主任李慶龍參與"喀咖講堂"直播活動,分享了他與航天事業結緣的經歷,以及中國航天員訓練體系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發展歷程。
據李慶龍介紹,再生式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是航天員在空間站長期工作的重要保障。系統包括用于保障氧氣供應的電解水制氫制氧裝置,保障供水的凈化裝置等維持航天員在太空生存的系統。
"第一代"非再生式"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就是靠飛船上天的時候帶,我們也叫非再生式的環控生保系統,它消耗完了然后就沒了,所以飛行時間很短。現在我們在中國空間站用的是第二代的"再生式"的環控生保系統。未來我們會發展登月登火星以后,我們會發展第三代的環控生保系統,也叫受控生態系統,"李慶龍說。
李慶龍是我國首批被派往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接受培訓并獲得"國際航天員"證書的兩名航天員之一。回國后,他成為航天員大隊的一員,并作為航天員教練員培訓了楊利偉、景海鵬等航天員。
擔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期間,李慶龍參與組織了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與歐洲航天局聯合開展的中歐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這也是歐洲航天員首次在中國受訓。
2016年,為了驗證由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制的第三代的環控生保系統(也叫受控生態系統),由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主導完成了"綠航星際180"大科學試驗:4名志愿者在一個密閉的循環艙內進行180天的生存試驗,他們生存所需要的水、食物、全部氧氣都依靠艙內的復雜系統自給自足。空氣和水資源都實現了100%完全閉合,食物的閉合達到了60%左右。
"如果下一步我們解決了食物中動物蛋白的供給,就能達到完全的受控生態系統,也就是說,我們如果飛到火星就可以依靠這套系統在那里生存,就不需要依靠地球的補給了,"李慶龍說。
目前,李慶龍擔任合肥高新區太空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該中心圍繞可再生能源應用、室內空氣凈化、大氣環境監測與水質監測等載人航天先進技術成果,研制轉化多種產品。今年3月,中心攜高純氫氣發生器、智能氫氧一體機等登錄喀斯瑪平臺。
喀斯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國有企業,是國內重要的科技創新服務實體,公司溯源作為中科院物資局時期,曾為"兩彈一星"等國家重大項目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3年,中科院為解決科研"采購難、監管難、核算難"問題,指導喀斯瑪在國內率先建立了規范科研采購管理的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喀斯瑪商城。商城以科技服務產業互聯網為基礎,面向科研、教育及產業機構,整合供應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AI等新技術,提供交易、管理、資訊等一體化服務,實現了信息對稱、程序規范、便捷高效、質優價廉。
"共同的科研國家隊基因,為我們入駐喀斯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希望通過喀斯瑪的市場化平臺,為科研、能源、半導體等用戶提供更好的制氫制氧裝備,"李慶龍說。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