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去年,電視劇《人世間》火爆,重現年代劇的巨大魅力,帶動年代劇創作走上高潮。今年以來,幾部年代劇輪番上演,熒屏上懷舊風滿滿,但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劇空有年代之“形”而無年代之“魂”,掀起一陣收視浪花之后便趨于沉寂。
年代劇扎堆出現,有《人世間》成功在先的影響,也是對前些年流行偽現實、懸浮式劇集的一種反彈。曾經,偽現實劇呈霸屏之勢,滿眼皆是豪車豪宅、精致華服,角色非富即貴、自帶光環,“國產劇里沒有窮人”雖是調侃,卻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令人無奈的現實。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走遠。這兩年,一味迎合感官欲望的偽現實劇逐漸退去,一批真現實、有意義的作品贏得好口碑。年代劇正是以其真實的質感、對平凡人的觀照,讓觀眾代入其中細細品味,感到歲月有痕、人間值得,從而產生強烈共鳴。
棄華麗而追素樸,年代劇有返璞歸真之美。老物件的出鏡,仿佛會說話一般,講述著歲月的滄桑變化。搪瓷茶缸、老擺鐘、綠色冰箱、五斗櫥,讓人感到無比親切;當年的流行歌曲、歡樂春晚、北京亞運會一一再現,瞬間拉起一波“回憶殺”。應該說,最近播出的幾部年代劇,服化道等細節頗為用心,社會環境還原度高,并且均將鏡頭對準普通家庭,講述家長里短中的動人煙火,為年代劇注入濃濃情感。
懷舊場景只是年代劇之“形”,家國情懷才是年代劇之“魂”。年代劇的藝術魅力,在于既有“小歷史”層面的個人成長、家庭變遷,也有“大歷史”層面的國家發展、社會變革,個體命運與宏大時代有機融合,人物精神與時代精神交相輝映,如梁曉聲所說,“從作家的視角做好一名時代的書記員”。《人世間》描述半個世紀的百姓生活史,展現國家發展的壯闊畫卷;《大江大河》通過時代先行者的突圍故事,為改革開放的艱難進程做了生動注腳。正是源于對時代的深刻把握,觸摸了社會發展的深層脈搏,將特定年代的悲歡離合真實表達出來,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與反思。
從這個角度說,有些年代劇有“皮”無“里”、有“形”無“魂”。懷舊場景做足了,氛圍感拉滿了,但故事卻不是那個味兒。它們不約而同地聚焦于情感糾葛、家庭倫理,不斷上演著分分合合、誤會無常的戲碼,人物命運看似跌宕起伏,但這跌宕起伏中看不到多少時代的影子。知青返城、改革開放、下崗潮,這些巨大社會變化帶來的觀念沖擊、對個體命運的影響,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反而成了似有可無的背景板,僅僅給人物的分分合合提供一個理由而已。缺乏時代氣質和歷史意識的融入,故事只在家庭和情感的層面上演,而不是在時代的洪流中鋪陳開來,年代劇就沒了年代味,成為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能成立的家庭倫理劇。如此一來,觀眾因為懷舊場景而“入戲”,又因為狗血情節而“出戲”,也就不難理解。
年代劇不能停留于小情小愛,家國情懷才是年代劇之“魂”。對年代劇創作而言,不能僅僅將年代作為背景板,更不能將之作為跟風趕潮流、獲得題材優勢的手段,而要透過具體的人物和故事,讓觀眾真正貼近那個年代,形成精神層面的跨時空交流,從中體會時代變遷與人性復雜。既有對過去時代的深情回望與深刻剖析,也有對風云變幻背后某些永恒價值的堅守,這樣的年代劇才有思想厚度和現實溫度。當然,任何類型劇的創作中,精品都是鳳毛麟角,跟風現象也難以避免,要求部部都成為精品是不可能的,但多一些歷史意識、家國情懷,當是年代劇創作的應有之義。(劉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