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大眾網見習記者 安秀涵 陳瑩 臨沂報道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演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初七日晚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愿、乞求巧藝、臥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