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陳雪檸
“下次來北京我還找你”“歡迎你來香港玩”“下次澳門見”……伴隨著一聲聲依依不舍的話別,由教育部主辦、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舉辦、北京林業大學承辦的第26屆“我的祖國——京港澳學生交流營”順利結營。7月24日至31日,來自香港、澳門的89名大中學生和教師與北京林業大學的67名志愿者和教師組成10個小組,共同完成了為期7天的學習交流活動。
北京林業大學港澳臺辦公室副主任李倞介紹,此次交流營以生態文明為主題,以“過去、現在、未來”為線索,安排了10余個參訪點位,帶領學生們感受祖國大好河山,增強對中國國土的認知和歸屬感、對生態文明理念的認知和理解,同時也增進三地青年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營員們先后前往國家博物館、抗日戰爭紀念館、盧溝橋等地,回顧民族復興之路,緬懷革命先烈,堅定愛國主義情懷;攀登長城、景山,走訪胡同,感受古都厚重的歷史積淀;游覽首鋼園區、奧林匹克公園,感受北京這座“雙奧之城”的精彩變化;走訪京郊四渡河村、雄安新區,親身體會新時代新發展格局下北京鄉村振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生動實踐。
“在香港的學習經歷中,我一直以來都是在課本上了解祖國的抗日歷程,特別想去首都更深入地探究祖國的過去。”26日,學生們共同前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盧溝橋參觀學習,香港賽馬會萬鈞毅智書院高中生鐘紫蔓說,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參觀了紀念館,看到趙尚志烈士生前所使用過的物品,聽到李兆麟、趙一曼等烈士的感人事跡后,“一股愛國熱情在我的內心澎湃,心靈得到了強烈的震撼和洗禮,曾經的艱難困苦激勵我們勿忘歷史、奮發圖強。”香港鄧鏡波書院高中生麥浩軒說,這次參加交流營,最期待的也是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參觀。“我對歷史文化比較感興趣,之前也看過電影、紀錄片,這次能更全面地了解這段歷史,機會很寶貴。”
26日下午,學生們馬不停蹄前往景山公園,俯瞰北京中軸線。澳門學聯理事長阮舒淇說,出發前跟學生問過最期待的行程,“結果除了最著名的長城之外,很多學生都說很期待景山公園這邊。”天氣炎熱,學生們拾級而上、大汗淋漓。登臨萬春亭后,沿著南北方向放眼望去,北京中軸線的壯美秩序一覽無余。學生們揮舞營旗,興奮地拍下一張張合影。“希望同學們能夠在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后,看看自己能夠貢獻什么,增強他們對祖國的歸屬感。”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項目主任黃曉琳說。
為辦好本次交流營活動,北京林業大學師生從“五一”之后就著手籌備,持續與港澳協辦方商討研學具體安排,精心策劃多個環節促進三地學生的深度交流合作。其中,該校“鄉愁北京”實踐團近20名成員也參與了部分籌備工作。“對于這支自發成立多年、成員均是熱衷于北京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的在校學生隊伍而言,能參與這樣的大型交流活動,也是一次新的挑戰。”實踐團指導教師、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錢云說。
據悉,“我的祖國—京港澳學生交流營”創辦于1994年,為三地青年搭建交流平臺,帶領三地青年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領略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該項活動是教育部對港澳交流的重點項目,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產生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成為三地學生增進相互了解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