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福建交警部門日前通報一起交通事故:4月12日5時許,沈海高速廈門翔安段,沙某駕駛貨車在翔安出口匝道口并行的高速公路第二車道碰撞吳某駕駛的小型轎車,導致小車5名駕乘人員死亡。經調查,該起交通慘劇是由沙某、吳某兩名司機“分心駕駛”共同釀就的,這讓很多人都難以置信。
調查發現,事發前,吳某一直在接聽其妻子的電話導致其錯過高速出口,他進入實線路段未按規定繼續直行,在高速公路第二車道內超低速行駛(經鑒定車速僅7公里/小時)伺機待轉。沙某駕駛貨車有伸手抓零食的動作,未能注意觀察道路情況且未按規定在貨車道行駛,兩名司機分心駕駛共同釀成事故,最終付出了5條鮮活生命的沉重代價,令人十分痛心,也再次敲響了交通安全警鐘。
近年來,交管部門多次通報“分心駕駛”典型案件,一再提示駕駛員“分心駕駛如盲行,瞬間肇事毀一生”。但時至今日,分心駕駛現象仍然屢見不鮮。
交警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有超過6成的駕駛員開車時看手機。其中,有55%的駕駛員在等紅燈或堵車時看手機,有9%的駕駛員開車時打電話、發微信、刷朋友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些駕駛員安全意識淡薄,對自己的駕駛技術過于自信,或心存僥幸心理。
安全是生命之本,違法是事故之源。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62條規定,駕駛機動車不得有撥打接聽手持電話、觀看電視等妨礙安全駕駛的行為。這些安全規則在某些人眼中看似過于繁瑣,或是“不近人情”“小題大做”,其實都是由血和淚組成,或者說是用生命換來的。值得警惕的是,至今仍有一些人將其當成可有可無的“耳旁風”,自動“屏蔽”,結果必然是“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實驗表明,開車時打手機發生事故的概率是普通狀態下的2.8倍,開車時看手機、發短信發生事故的概率是正常駕駛的23倍,一個分神就會導致瞬間肇事,造成交通慘劇。這方面,既往的教訓足夠深刻,值得認真汲取。
近年來,我國機動車和駕駛人保持高位增長態勢。截至2023年3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2億輛,駕駛人達5.1億人,總量和增量均居世界首位。相應的,交通安全管理任務更加繁重,風險也更加突出。太多教訓表明,道路交通亡人事故往往萌生于日常被忽視的隱患,潛藏于不被注意的細節。因此,交管部門應當堅持“嚴”字當頭,“細”字為要,把嚴管嚴治融入日常、抓在經常,讓分心駕駛之類的違法行為寸步難行。
令人欣慰的是,為有效防范分心駕駛引發交通事故,各地交管部門積極擔當作為,采取針對性舉措,不斷強化路面執法。同時,充分運用技術手段,拓展執法監測設備功能,持續壓縮交通違法空間。以北京為例,今年3月,新增1089個監控探頭,其中近半數可查處分心駕駛違法。新增探頭首次升級AI智能技術,使得非現場執法抓拍更加精準,執法效能大幅提高,有效震懾了分心駕駛等違法行為,減少了相關事故的發生。
確保行駛安全,固然要強化他律約束,但更重要的是廣大駕駛員從思想上筑牢安全防線,嚴格自律。愿每一位機動車駕駛員都能把“安全”二字牢記心中,嚴格遵守各項交通規則,時刻保持良好的行車習慣,自覺對分心駕駛等違法行為說不。如此方能一路順風、一路平安。(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