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年內最大新能源IPO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新能”)(A22337.SH)順利過會。
(資料圖片)
這也意味著,離先正達、華電新能、華虹宏力三家“巨無霸”登陸A股又進了一步。
6月16日,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三個巨無霸的上市,除了引發大規模的凍資,進而影響股市的整體流動性之外,還會因為市場聚焦而加劇二級市場板塊之間的分化,就整體而言,雖有為股市注入大盤藍籌股的機遇成分,但還是挑戰因素更多一些。
就華電新能而言,相較其2012年在港股上市“水火互濟、風核并舉”的業務特點,目前其營收主要來自風電。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已順利過會的華電新能回A之后,將如何表現?
乘“風”直上華電新能沖刺IPO擬募資300億元,其中210億元將投向項目建設,90億元補充流動資金。
擬建設項目分別為風光大基地、就地消納負荷中心、新型電力系統協同發展、綠色生態文明協同發展,總計投資達804.46億元,合計裝機規模1516.55萬千瓦。
華電新能成立于2009年,注冊資本360億元,其控股股東為華電福瑞,實際控制人為五大發電集團(華能集團、大唐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中國華電和國家電投)之一的中國華電。
經多年發展,五大發電集團仍是新能源發電領域第一梯隊的主力軍,擁40%左右市場份額,而其他國有綜合性能源企業和民營企業與新能源產業一起進入“快速擴張期”。
中國華電合計控制華電新能83.43%的股份,其中52.4%通過其全資子公司華電福瑞間接控制,31.03%通過控股子公司華電國際間接控制。
除中國華電之外,華電新能的股東中有不少機構出沒。
公司設立之初,中國人壽、影響力基金、國家綠色基金、平安人壽等機構,和同為新能源行業的特變電工便赫然在股東之列。
經多年發展,目前,華電福瑞、華電國際、中國人壽為公司的前三大股東,分別持股52.4%、31.03%、2.21%。此外,影響力基金、國家綠色基金、特變電工、農銀投資、平安人壽也分別持股1.66%、1.1%、1.1%、0.88%、0.61%。
華電新能是中國華電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為主的新能源業務最終整合的唯一平臺,其主要資產遍布國內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全面覆蓋國內風光資源豐沛和電力消費需求旺盛的區域,是國內最大新能源公司之一。
風力發電占據了華電新能收入的大部分,2021年和2022年分別占總營收的81.83%、80.38%。
華電新能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及發電量規模均位于行業前列。截至2022年12月31日,華電新能發電項目裝機容量為3490.84萬千瓦。其中,風電2209.11萬千瓦,在國內風電行業市占率達6.05%;太陽能發電1281.74萬千瓦,在國內太陽能發電市占率達3.26%。
而從業務布局上看,華電新能基本全面覆蓋了新能源幾乎所有類型項目(集中式、大基地、海上風電、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光伏領跑者、農林漁光互補復合項目等),還是國內僅有的數家擁有核電參股權的公司之一。華電新能參股了三門核電以及福清核電,分別持股10%和39%。
在這樣的布局之下,華電新能業績傲人,近年來營利穩步上升。
據招股書,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別獲得營收165.07億元、216.68億元、244.53億元;凈利潤44.37億元、78.60億元、89.62億元。今年上半年,華電新能預計營收137.9~160.3億元,預計凈利潤55.7~64.7億元。
其中,2020-2022年,華電新能可再生能源補貼收入分別為85.47億元、104.66億元、110.14億元,呈現上漲趨勢;但隨著可再生能源補貼退坡、平價上網政策逐步推行,補貼收入占營收的比例呈下降趨勢,分別為51.78%、48.3%及45.04%。
截至2022年年底,華電新能資產總額達2698.65億元,但華電新能資產負債率并不低。2020年、2021年、2022年其資產負債率為75.92%、71.32%、71.26%。
時代財經注意到,華電新能所受處罰較多。報告期內,華電新能及其下屬子公司共受到92項處罰。其中,與土地使用相關處罰51項,與施工許可相關處罰19項。
入市需謹慎這并非華電新能第一次上市。
華電新能前身為華電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曾以華電福新為名于2012年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每股發行價1.65港元,15億股共募集資金近25億港元。彼時,華電福新的業務以水電為核心,呈現“水火互濟、風核并舉”的特點。
2020年,在港股私有化浪潮中,華電福新從港股退市。此后,中國華電加速資產整合,將集團內新能源資產整合于華電福新中,后改名為華電新能。
據招股書,中國華電已將其控制的絕大部分新能源資產整合到華電新能體內,但由于合規性、政策性原因、行政要求或規定、強制性招投標條件等因素,仍有部分公司獲得了新能源項目的核準備案但尚未注入華電新能。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國華電控制的在運行期、建設期和完成核準(備案)的新能源項目裝機容量共743.90萬千瓦,占華電新能運行期、建設期和完成核準(備案)項目裝機容量(超過10990.84萬千瓦)的6.77%;其中189.16萬千瓦新能源項目涉及上市公司獨立性、業務存在實質區別等原因不會注入華電新能。
剩余554.74萬千瓦新能源項目,占華電新能在運及儲備項目裝機容量的5.05%。中國華電擬在這部分新能源發電項目資產具備注入上市公司條件后推動其注入華電新能,但具體注入時間仍具不確定性。
今次華電新能若成功登陸上交所,將成為年內最大新能源IPO。此外,近期還有兩家“巨無霸”將同華電新能先后“闖A”。
先正達將于6月16日上會,擬募資650億元,若成功上市,將成為A股近13年來最大規模IPO;6月6日,證監會同意華虹宏力科創板IPO注冊,擬募資180億元。
按照擬募資規模計算,三家“巨無霸”公司IPO募資總額高達1130億元。
對此,某業內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三家“巨無霸”登陸A股后,預計會對二級市場產生一定的影響。首先,它們上市募資規模龐大,可能會吸引一部分資金流向新股申購,引發短期市場資金緊張,導致股市波動。其次,這些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其上市將會吸引更多的關注和投資者,有可能成為板塊龍頭,對其他相關行業的上市公司形成帶動作用。同時,也會形成IPO潮,進一步推升市場熱度。
“總體來看,這三家公司的IPO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對于市場而言,需要保持理性投資態度,避免盲目跟風,選擇符合自身風險偏好和投資收益預期的標的進行投資。”